动态信息

我院赴“自然之友”调研草根NGO公开透明案例

发布时间: 2013-10-11 访问计数:

9月11日,我院程文浩教授带队,案例中心助理方丽、孟玉境和硕士研究生赵岩、曹頔、杨诗哲等一行7人赴“自然之友”调研草根NGO的公开透明案例。

1993年6月5日,在北京郊外一座荒废古塔下,梁从诫、杨东平、王力雄、梁晓燕等40余位知识分子席地而坐,在一个名为“玲珑公园”的草坪上忧患地讨论着中国环境的恶劣现状。1994年3月31日,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自然之友正式注册成为中国文化书院的二级社团。自然之友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2010年,自然之友在北京市朝阳区科委下注册成功,变身为民办非营利企业,然而,当自然之友有了合法身份后,却遇到税收问题。作为倡导型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更是因为民办非营利企业的身份无法公开招收会员,在财务公开等问题中,公众也因其特殊的身份,产生很多质疑和不解。自然之友只有在努力提升其公信力的前提下,实现进一步公开透明。

图为调研组与自然之友运营主管李翔合影

调研组对自然之友运营主管李翔进行访谈。自然之友通过网站、微博、邮件组、宣传印刷品、新闻稿、发布会、春(冬)茗会、媒体报道、声明(法律文书)、全员会等方式实现公开透明。为了保证公开透明,自然之友制定相关工作机制,期中包括理事会及理事会纪要、管理团队联席会及联席会纪要、财务月报、机构年报、机构折页、机构年检、会员通讯以及基于项目的透明公开的项目报告、成果展览、专项审计、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同时,自然之友还使用USDO财务信息披露模版和USDO透明指数两项工具,并参加USDO自律壹夏晒公益活动和恩友3A财务培训班,逐渐提升公开透明的专业性。尽管如此,由于自然之友的“民间非营利企业”的身份,在公开透明方面,还有很多困惑需要继续探索。

此次调研收集了重要资料,为案例中心撰写草根NGO公开透明案例,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