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案例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联合调研汶川地震对口支援机制案例

发布时间: 2011-01-19 访问计数:

2011年1月12-14日,我院案例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支援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状况进行调研。此次参加调研的有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Arnold Howitt教授及夫人、助理雷颖秋琪,以及我院案例中心主任慕玲、助理闭恩高。此次联合调研,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在案例开发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得到了汶川县应急办主任彭全文、副主任陈建琼的大力协助。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近7万同胞遇难,近1.8万人失踪,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在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社会组织、海内外同胞及友人共同努力,在紧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等阶段齐心协力,使灾区重新逐渐步入发展轨道。2008年5月12日至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先后4次召开会议,分别确定了从“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到“及早规划和适时开展灾后重建”,再到“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这些重大决策使救灾与重建等各项工作逐渐展开。

2008年5月底,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建立“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机制,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安排东中部19个省市对口援建24个重灾县,支援实物工作量按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考虑。6月11日,国务院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三年。在“5·12”大地震中,汶川县城80%以上的房屋遭到毁坏,汶川成为一座“站立的废墟县城”。此后,在对口支援机制的决策中,广东省经济较发达的13个市对口支援汶川县受灾的13个乡镇。

1月12日中午,调研组从成都赶赴汶川县水磨镇,与水磨镇镇长罗继华,以及我院硕士毕业生、水磨镇镇长助理程莉进行了访谈。水磨镇由广东佛山市对口援建,佛山援建工作组于2008年8月8日入驻水磨镇,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前期工作了解灾情和未来规划的详细资料。水磨镇原先属于工业重镇,人口有2万人,在地震中有311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在阿坝州委州政府、汶川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水磨镇的面积从1.0平方公里扩展为1.8平方公里,其定位为“西羌名城”和旅游地,其66家工厂全部搬离水磨镇。罗继华镇长重点介绍了水磨镇与佛山市对口援建工作组、广东省对口援建工作组的协调机制和过程,及在对口援建中逐步形成了资金由水磨镇支配、建设好工程后交钥匙、共同完成援建项目三种援建模式。

1月12日下午,调研组赶赴汶川县所在地威州镇与当地干部进行访谈。据介绍,汶川县的灾后重建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对各乡镇进行了重新的功能定位。在与广东对口援建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采取援建广东工作组的组长担任汶川县县委副书记、广东省下的13个援建市的工作组组长担任汶川13个受灾乡镇的镇党委副书记等方式,协调灾后中间中的各项工作。在对口援建工作中,双方学习新理念、新机制、新精神,开展建设大项目501个、小项目1724个,整体规划投资221.8亿,目前累计完成了86.2%。

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当时地震紧急救援、信息沟通、过渡安置、灾后重建的具体过程。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汶川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自救,以3人为一组、分为13个组了解灾情、征用物资等工作,各乡镇也积极开展互救,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有序的展开救援与各项工作,以及在灾后重建中与广东省及其市工作组在规划、土地拆迁、工程建设方面的协调等内容。

1月13日上午,调研组参观汶川地震博物馆,了解了汶川地震当时的受灾情况,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国际社会、海内外同胞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壮举。下午,调研组赶赴汶川地震的震中地映秀镇,与映秀镇镇长徐红军进行访谈。映秀镇地震发生时人口为16000人,地震造成映秀镇6000多位同胞死亡、2000多人失踪。映秀镇的对口援建市为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从2008年7月即启动有关工作,并与映秀镇着重就规划展开有关合作,从2009年8月全面开始建设。映秀镇的恢复重建避开了地震断裂带,采取新工艺、新材料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国内外有名的建筑学者,参与了映秀镇漩口中学及学术交流中心等的设计。此外,映秀镇鼓励居民投亲靠友以便开展全封闭施工,推进施工进度。到2011年春节前,尽管遭受了2010年8月14日特大泥石流的影响,援建工作继续紧张开展,2000多套房屋基本完成,6000多名映秀镇居民中近80%的居民可以在2011年春节前入住。

1月14日中午,调研组在从汶川返回成都市后,与广东省援建汶川县工作组组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汶川县县委副书记陈茂辉同志进行访谈,了解了广东省及有关的13个市开展对口援建工作的过程。陈茂辉介绍,对口援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越性,它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过程,使全国形成一盘棋支持受灾地区。广东省从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优秀干部,赶赴汶川各乡镇开展工作,援建工作组及各有关援建单位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极大的甚至是生命的付出,完成了各项援建工作,对汶川县发展所需的公共设施、经济发展等开展全面细致的工作。此后,广东省还与汶川县签署了对口援建后的协议,不仅“扶上马”而且还“送一程”。陈茂辉介绍,汶川地震对口援建工作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及广东省、汶川县及海内外同胞、友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人类应对巨灾所展现出来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精神的极致展现。

此次联合调研是为创作公共危机管理和公共领导力等课程的教学案例,将在清华与哈佛的教学、培训项目中使用,从而更好地通过案例教学来切实提高国内外领导者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并在国内国际范围大力传播中国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所做出的卓越努力与成功经验。至此,清华与哈佛不仅在案例共享和授权使用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而且在案例开发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双方今后将共同开发一些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同步创作清华中文案例和哈佛英文案例,服务于中国和国际公共管理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干部教育。